APP截图
应用介绍
高申庚生前留影
淮海战役一等功证书和奖状
舟山群岛战役一等功喜报 受访者供图
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刘中灿 通讯员 常梦星
“高申庚老英雄的立功证书,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了!”连日来,在湖北省崇阳县港口乡横岭村,村民们传递着这一喜讯。而他们口中的老英雄,已经去世20年了。
高申庚又名汪佃安,生于1920年8月,194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。1952年,他转业到浙江省衢州市工作。1964年,他携妻儿回到崇阳老家,担任村支书18年,带领村民艰苦奋斗,改变山村贫困面貌。数十年里,他从未吐露自己曾经的功绩,也未向组织提出半点要求,直到2003年去世。
2022年5月,高申庚的子女收拾阁楼时,在一个锁着的旧箱子里发现他的立功受奖证书。沉封的证书,见证着高申庚的峥嵘岁月——身为解放军战士的4年间,他先后参加大小战斗200余次。他英勇善战,曾抱起炸药包冲向敌人的碉堡,身负重伤仍坚持不下火线。
经过慎重考虑,家属将他的淮海战役一等功证书、舟山战役一等功证书等7件文物捐赠给中国军事博物馆。
日前,极目新闻记者来到高申庚的家乡,寻访这位老英雄的光辉历程。
去世前他才吐露战斗经历
横岭村坐落于幕阜山下。2023年4月,极目新闻记者前往采访时,这里刚刚下过雨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青草的气息。
高申庚当过兵,村里很多人都知道。横岭村村民高超告诉记者,他小时候就听家里的大人说过,高申庚当过兵、立过功。但是他具体打过什么仗、立过什么功,他的子女直到他去世前才知道,外人更是无从知晓。
高申庚的女儿高巧珑,是父亲讲述自己战斗经历的见证人。4月28日,她向极目新闻记者回忆起20年前的情景。
那是2003年8月底的一天,高申庚最后一次去高巧珑家做客。此时离他去世只有10天左右,也许是感到自己时日无多,他和高巧珑的公公聊了很多,一旁的高巧珑也第一次知道了父亲经历过怎样残酷激烈的战斗。
高申庚有着苦难的童年。他4岁丧母,14岁丧父,没有上过一天学,他与大他2岁的哥哥相依为命。日寇入侵崇阳时,将兄弟俩的茅草屋一把火烧光,他们只能躲到深山老林里,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。
1946年,正在家里种地的高申庚被抓壮丁的国民党兵掳走。为了不牵连留在老家的亲人,他改名汪佃安,为国民党军扛枪扛炮,经常遭到毒打,直到1947年4月在山东泰安被人民解放军解救。他自愿加入解放军,被编入22军64师。他随部队打的第一场硬仗,是攻打山东莱芜。
打兖州、战济宁,汪佃安和战友们出生入死,伤亡巨大。1948年2月,他随部队转战洛阳,浴血奋战26天,全歼敌军一个师;1948年6月攻打开封,他的头部、腰部多处负伤。部队还在休整,淮海战役打响,汪佃安坚决要求参战。之后的64天里,他和战友们每天只能领到一个馍充饥。枪林弹雨中,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,他抱起炸药包冲向敌人的碉堡,为部队扫除了前进的障碍,他也因此荣获一等功。
1949年,汪佃安带领64师特务连,分乘多条小木船,渡海直扑舟山定海。他冒着敌人的炮火,第一个冲向敌人防线。部队经过激战,全歼敌军,解放定海,他再次荣立一等功。
高巧珑说,听了父亲的讲述,她才明白,为什么多年来父亲一直有睡梦中喊叫的毛病,为什么他的左小腿上有一个愈合不了的洞——这些都是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,负伤留下的后遗症。
高巧珑说,每次回忆起父亲的这些经历,她都会情不自禁流下泪水。
从不让子女给国家添麻烦